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动态  > 正文

2022年甘肃省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来源:甘肃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2-02-17

甘肃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王海燕

(2022年1月25日)

尊敬的张世珍副省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和全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之年,也是我省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之年。全面总结好去年的工作,谋划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要、责任重大。

过一会,张世珍副省长将作讲话,对全省教育工作作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

下面,我主要讲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全省教育系统的“高质量发展推进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很不平凡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教育部指导支持下,我们统筹抓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奋力推进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勇毅前行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笃定实干完成既定目标任务,交出了一份好于预期、可圈可点的教育工作答卷。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甘肃省教育厅作为13个交流发言单位之一,介绍了我省的教育工作情况。

我们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守正创新一体落实,党建思政工作质量显著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实现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预期成效,“学百年党史·育时代新人”等专题活动和实践研学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四史”宣传教育主题活动近3.5万场次,百万中小学生向家长讲“四史”涌现优秀作品2万余件,会宁两名学生绘画作品亮相中国“天宫”,“一校一品”传承红色基因活动创建一批示范校,省教育厅党史学习教育被评为“优秀”等次。教育系统为群众办实事672件,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简报向全国推介我省“双减”等工作典型做法。党建引领提升办学治校基本功效能更加彰显,实施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提质增效行动和高校“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在教育系统创建2800多个标准化党支部,23个高校党支部被列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院系被树为全国高校标杆院系,全省高校“双带头人”书记配备率达到93.2%,“全面提升高校院(系)党组织组织力——2021年教育工委书记开局项目”构建起“大党建”工作新格局。思政工作培根铸魂生命线地位更加凸显,创新推动“大思政”建设,在各学段构建起“日常教育+理论研究”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新模式,思政课“宣讲百千万行动”覆盖全学段,党建和思政工作纳入“双一流”建设、学科专业等评估重要指标,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配备超过国家规定比例要求,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初显成效。

我们坚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机制构建体系,素质教育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双减”任务推进平稳且走在全国前列,建立省级“双减”工作定期通报、协调调度、督导检查机制,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联动,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并进,6项核心指标落实率均达到100%,课后服务参与学校和学生参加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德育体系构建有了新起色,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星级校”创建活动,14个“一校一案”示范校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德育——甘肃特辑”课堂节目覆盖所有中小学,“央视影音”58万多次播报甘肃“新时代好少年·红心向党”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全国排名第一。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出台全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三个若干措施”,全面推进体教融合、美育浸润,努力打造各方参与的多样化高品质赛事品牌、特色品牌,创建3个国家级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试验区,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评议考核中我省名列全国第五。法治教育体系构建迈出新步伐,全面开展教育普法和“法治进校园”工作,第六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全国总决赛甘肃省教育厅获“最佳组织奖”,全省法治副校长配备率达98.5%。创新开展的“宪法卫士”“送法进村小”活动师生参与率达95%以上,位居全国第四。创新推动语言文字工作取得新进展,全省学校全部完成语言文字达标建设任务,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省级新时代语言文字示范校创建工作,建成5个国家级、20个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在全国首创开展教师普通话水平抽检,2021年开始每年按3‰的比例对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职教师普通话水平进行抽检。“经典润乡土”活动项目成为全国10个案例之一、“童语同音”计划项目入围全国7个案例之一。

我们坚持把改革作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点上突破面上开局,教育活力动能得到充分释放。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勾勒形成,出台甘肃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立构建“1+10”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整体目标,明确了推进新时代甘肃教育起点公平、整体提升,特色鲜明、资源共享,开放创新、服务惠及的发展思路。优化教育结构布局和调整展开新局,推动3所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统筹资源组建2所职业技术大学,我省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独立学院转设“清零”的省份。编制专项规划,加快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一园三群”建设,基本形成“一县一校一中心”职教新格局。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改革稳妥推进,在全省14个市州和32所高校确定教育评价改革试点181个,甘肃做法获得国家表扬。率先在西北省份平稳实施高考改革,2021年秋季我省高考综合改革如期启动。2021年全省高考录取率达87.08%,其中本科录取率48.6%,均创历史新高。教材建设取得新成效,构建起全省大中小学教材管理和使用制度体系,2家单位被评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1种职业教育类教材被评为全国一等奖、3种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类教材被评为全国二等奖。

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提升质量的根本点,补短取长增比进位,教育整体势头走向全国中上行列。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全年增加公办园位1.9万个,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6%、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1.2%,遴选培育一批省级领航幼儿园、“幼小衔接”“安吉游戏”实验县区和试点园(校),“学前教育绘本”被列为全省“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典型事例,甘肃成为全国首个探索打造本土化原创幼儿绘本的省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全面实现,所有县市区整体通过国家均衡验收,这是继2011年我省实现“两基”目标之后,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全省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下降到0.03%、66人以上超大班额全部消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99%以上。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省级示范校、特色实验校占到普通高中的43.5%,培育创建4个国家级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和示范校。普及攻坚计划等项目全面筑牢了“县中”办学条件,建成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选课走班、发展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高考综合改革信息管理系统,为新一轮高考改革创造了充分条件。职业教育“提质发展”连续创出佳绩,打造技能甘肃在服务技能型社会和“技能强省”战略上先走了一步,“加快推进技能甘肃建设——2021年教育厅长开局项目”得到教育部肯定,在全国率先实施省级“双高计划”“优质中职”项目,12.5%的中职学校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校,推动3所国家“双高校”完成阶段性建设任务,建成国家级职教集团7个,9所院校获批国家级现代学徒试点单位,2021年我省第二次被国务院办公厅列为予以激励表扬的5个省份之一。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实现多点突破,新时代甘肃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良好,全省11所高校新增42个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1个,新文科建设工作成为全国12个典型案例之一,省属高校实现近4年来国家科研“三大奖”零的突破,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全国大赛高教主赛道夺金零的突破。民族教育“快速发展”目标全面完成,2017年以来投入173.2亿元倾斜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2021年起实施新时代涉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启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首批甘南中学学生顺利完成第一学期过渡学习,异地办学、内地和对等帮扶招生有效提升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呈现良好局面,出台我省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工作方案,完成“10条措施”确定的年度任务,全省线上、线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分别达到100%、89.62%,民办教育规范发展水平和社会认可度逐步提高。特殊教育“同步发展”体系基本健全,建立普通中小学校随班就读长效机制,所有市州均成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所有县区均成立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30万人口以上的县特殊教育学校实现全覆盖,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94%。继续教育“多样发展”机制不断完善,理顺甘肃开放大学办学与管理体系,规范了全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广告发布、招生和函授站、远程中心等的办学行为,形成更加开放多元的全民终身教育学习体系。

我们坚持把服务发展作为办好教育的出发点,着眼全局统筹推进,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大幅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和地位进一步凸显,2021年全省高校立项国家自然研究项目491项、国家社科研究立项91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高校立项183项、占比80.6%。产教融合培养基地、协同创新中心、职教集团(联盟)、大学科技园等产学研用基础更加牢固,教育、人才、产业和创新四链融合格局基本形成。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局良好,出台专项方案,推动形成“控辍保学”向学生“成长成才”拓展、“补齐短板”向学校“整体提质”拓展、“技能培训”向服务“技能甘肃”拓展、“脱贫一批”向赋能“乡村振兴”拓展的政策和工作体系,甘肃农业大学等4所高校获批国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环县、金塔等10个县被认定为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全年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50余万人次,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双轮驱动”成效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扎实推进“稳就业”工作和落实“保就业”任务,以“活动周+大赛”提升教师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以“互联网+就业”对冲疫情影响、以“扶贫+就业”帮扶重点群体的制度体系落实有效,创建8个国家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评选5个就业示范校,2021届全省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80.92%,2021年民族地区毕业生落实率由2020年的66.8%提高到75.4%,均创新高。

我们坚持把要素保障作为促进发展的先手棋,强基固本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供给力持续增强。民生实事超计划完成年度任务,972套教师周转宿舍项目主体全部完工,1171个食堂全部投入使用,14个市州主城区新增学位2.6万个,“能力提升”项目惠及2886所学校156万名学生。教师队伍振兴实现新突破,创新实施全省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培训方案,首次实施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定向培养计划,首次实施国家和地方优师计划,教师队伍建设焕发出新的生机。国培省培、教师能力提升等项目培训教师11.8万人次,特岗、“三区”专项和银龄讲学计划选派6000多名师生支教70个县区的中小学,“为教师亮灯”、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巡展、“园丁奖”评选表彰等系列活动掀起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信息建设现代化水平全面升级,率先在全国实施的“互联网+支教”项目不断深化,政府搭台、高校对接中小学,打破了传统支教的局限性,8所院校选派770名师生支教553个班级,全年授课2.9万余学时。全省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100%、未联网学校实现动态清零,1市2个区域3所学校成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点。经费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2020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达844.06亿元,比2019年增长5.52%,教育经费使用结构不断优化,有效发挥了保障教育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

我们坚持把开放合作作为构建新格局的总抓手,内联外通优势互补,教育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协作共建呈现新格局,省政府与国家铁路局签署共建兰州交通大学协议,兰州财经大学等3所高校进入教育部对口支援序列,与上海市教委、青海省教育厅签署合作协议,沪甘两地教育合作和助推兰西城市群建设迈出新步伐。成功举办第二届黄河流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推动沿黄九省区打造区域教育集群发展迈上新台阶。中德学院落地甘肃,为全省职业教育“走出去”蹚出新路。协调推动培黎职业学院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广东省5所国家“双高计划”院校合作办学,对口援建培黎职院发展进入快车道。对外开放发展步伐加快,举办“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中小学校长国际论坛和“百校结好”线上艺术展活动,促进了沿线国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我省高校在境外设立的9所孔子学院、9个“岐黄中医学院”和7个“中医中心”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才储备和人文交流做出积极贡献,甘肃教育对外开放发展的平台更加厚实、品牌更加靓丽。

特别在去年部分地区突发疫情和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教育系统坚决执行省委省政府迅速反应、精准调度、果断处置的要求,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与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强化了校园管控、健康监测、流调排查、环境消杀等措施,“快、准、狠”阻断了疫情向校园传播链条,专门培训近万名医学类专业高年级大学生志愿者赴一线协助疫情防控工作,圆满实现“平安高考”“平安考研”,成人高考、线上教学、学校复课开学等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知之非艰,成之惟艰。去年教育工作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实现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离不开全社会的真诚关心、大力支持,离不开教育战线的同心实干、笃定前行。我代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党组,向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诚挚感谢!向长期以来奋斗在教育一线、为教育事业付出智慧和汗水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由衷敬意!

行之愈笃,知之益明。我们深切体会到:面对时代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论述和指示是旗帜、是方向,只有把党和国家所需、人民所盼、未来所向、教育所能统一起来,不断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才能落实好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方针。面对人民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学生为重心发展教育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只有把人民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落实好人民是阅卷人和评判者的教育初心。面对差距不足,立足省情教情用科学精神推动教育发展是根本、是基础,只有树牢“甘肃经济欠发达、但教育不能欠发达”的目标定力,增强抓教育就是抓未来、抓发展、抓民生的意识,多做补短板、强弱项、利长远的事,才能在竞争中争先进位、在发展中勇毅前行。面对挑战压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是关键、是要领,只有强改革、抓创新、求突破,以新发展理念促进形成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工作方式,用新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才能不在自我封闭中消磨、不在挑战中迷失方向,才能走实走好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当前,我省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进入了孕穗拔节、蓄力起跳、后发赶超的新阶段,做强优势竞争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促进共同富裕等等,都为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更大空间、赋予了更大潜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队伍建设、基础条件、教学质量等“三个不平衡”的问题,内涵发展、人才建设、产学研融合等“三个不充分”的问题,城乡学校布局、城区内学校布局、经费支出结构等“三个不完善”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考试招生制度、考核评价体系、管理服务机制等需要不断调整、深度变革,尤其需要在提高优质资源供给方面再出实招、硬招。

我们在总结经验、研判形势和分析问题的同时,充分估计了各方面机遇条件和有利因素,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和今年工作的思路,2022年全省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增强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深入实施全省“十四五”教育规划,聚焦振兴高等教育、打造技能甘肃、构建“互联网+”教育模式,转变观念、守正创新,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第二个方面,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

关于今年的教育工作,我们对标省政府工作报告,对标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等,本着“结合实际创新举措全面落实”的原则,制订了工作要点,梳理分解出29项重点任务。这里,我强调10项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

一、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提升新思想铸魂育人质量。深入贯彻落实我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持续深入抓好党建引领育人、清朗环境育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构建等三个重点:党建引领育人,就是着力提升党建引领育人的质量,各级党组织要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党史学习教育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筑牢历史记忆、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永远跟党走的思想和行动自觉。高校要加快构建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推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中小学校要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教书育人方面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加快推进民办学校章程建设,全面提升民办学校党建质量。清朗环境育人,就是要着力提升环境育人的质量,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决把主体责任落实到管党治党的具体实践中,切实解决好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问题,锲而不舍纠正“四风”、纵深推进“三不”,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纪违法和师生身边的微腐败行为,特别要巩固深化巡视巡察整改成果,全力打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生态。“五育并举”教育体系构建,就是加快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围绕落实国家“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推进大中小幼德育体系建设,深化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和“三全育人”改革成效,全面落实我省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三个若干措施”,全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排查、教育、干预、治疗,推动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推进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务必做实做细各项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以高等教育为发力点,引领带动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围绕全省经济社会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的大趋势,我省在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人才培养体制、激发高校办学活力、提升综合治理效能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高等教育仍然是我省各学段教育中的一个短板,迫切需要用改革的办法解难题、寻对策、促发展、提质量。今年我们要围绕全省“强科技”行动,在“争创一个先行区、建设一批大平台、实施三大工程”上实现求突破:争创一个先行区,就是要争取创建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用足用好国家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的利好机遇,打造西北高等教育发展新引擎。建设一批大平台,就是要抢抓国家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机遇,争取更多国家和区域性大平台在甘高校落地,研制并落实好超常规的政策措施,吸引行业企业优势资源参与共建,携手创建更多属于甘肃高等教育的“国之重器”。实施三大工程,就是实施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双一流特色建设工程、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工程,努力在“双一流”中争先进位,重点支持“4+1”学科成为全国A类学科或国家一流学科。着力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及时推进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调整、前瞻性布局、结构性变革,统筹推进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和动态调整。

三、以县域为基本盘,提升城乡教育优质均衡一体化发展水平。“十三五”以来,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核心指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实现县域基本均衡发展目标,标志着义务教育整省进入优质均衡的新发展阶段。实事求是地讲,城乡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的格局还未完全形成,城镇挤、乡村弱的局面还未根本扭转,构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城乡教育均等化的任务还很艰巨。今年我们要围绕全省“强县域”行动,着力在“优化布局、提高权重、发挥效能”三个关键点上下功夫:优化布局,就是优化县域内教育布局结构,坚持“公平和效率并重”“均衡与优质协同”两大原则,科学预测县域内学龄人口流动趋势,做好县域内学校的布局规划,城镇重在解决学位不足、班级拥挤问题,乡村重在解决“两类学校”的建设发展问题,满足城乡学龄人口规模和空间分布结构变化需求。提高权重,就是提高教育在县域整体规划中的权重,各地要推动更多教育项目进入县域规划总盘子,发展上优先考虑、工作上优先支持、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推动教育民生项目和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一体化落地,用教育引领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效能,就是推动“优教行动”发挥新效能,各地各校要在持续推广“名校+”模式,通过结对帮扶、培优计划、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放大优质资源效应的基础上,发挥领航幼儿园、卓越高中等的引领示范作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优质中小学校,带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以职业教育为增长极,打造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西部高地。2020年以来,我们以部省合力打造“技能甘肃”为牵引,推动职业教育迈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台阶,现实中看,还存在中职办学条件较差、质量不高,高职发展不均衡、同质化严重,本科职业教育起步晚,职业教育吸引力还不够强、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今年我们要全省围绕“强工业”行动,着重在“调结构、提品质、强培育、促发展”四个方面做文章:调结构,就是促进教育结构性完善,强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夯实中职基础、做强办优高职、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完善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创新推动职普融通,形成职普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提品质,就是用“一园三群”托起“技能甘肃”品质工程,争取教育部更多政策项目倾斜支持,集部省合力和各级政府及社会力量建设“一园三群”,打造西部职教高地。强培育,就是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和企业培育工程,建成一批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打造一批引领产教融合的标杆行业,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企业,打好“城校共生、校企共生”特色牌。促发展,就是提升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能力,支持国家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和全国农村职业教育示范县建设,探索校农合作、校村合作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新途径,以点带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技能强省”能力水平。

五、以改革为推动力,健全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今年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对教育的新要求,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推进教育改革再出发、再深化,重点抓好“建体系、强支撑、提质量”等三项任务:建体系,就是加快构建“1+10”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牛鼻子”,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让先试先行的试点试出经验、试出成效,加快构建“四个一体化”、“四个质量”和“两个支撑”体系。强支撑,就是增强教育资源支撑能力,从供给侧入手,放大“互联网+支教”、“同步专递课堂”、智慧教育示范区等的实践效应,促进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师资、课程、设备等资源要素发挥雁阵作用,带动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力、全面提升智慧教育质量。提质量,就是要打好“双减”攻坚落实战。2022年是落实中央“双减”三年目标的关键之年,以“双减”为切入点,坚持“减负”和“提质”两手抓、两手硬,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关键是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双减”由“指标落地”向“质量提升”转变,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执行,防止出现“破窗效应”。

六、以信息化为融合点,支撑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要围绕智慧社会和数字中国建设,全面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重点要紧扣促公平、利共享、强服务三个关键点做工作:促公平方面要深入实施“互联网+”教育项目,强化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利共享方面要聚焦师生的发展需求,完善数字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普及智慧教室和智慧课堂,强化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甘肃智慧教育云平台等的应用,推动各类平台“升舱”改造、强化延伸,形成数字政府、教育政务、教育服务、教学管理一体联动、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强服务方面要着力推动数字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供给模式,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开发资源的新格局,构建在线教、学、管、评一体融合的教学模式,满足师生日常教学和多样化需求,尤其要围绕终身学习、“双减”改革、乡村振兴、思政教育等工作,发挥好教育信息化在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工具箱”作用。

七、以核心区为新样板,辐射带动全省教育整体性提高。围绕全省“强省会”行动,统筹各类教育资源,集中优势力量把兰州打造成教育高质量发展核心区,不断提升省会城市教育显示度,提升兰州与周边省会城市的比较优势,今年我们重点要推动发挥核心区教育的“头雁、标兵”作用:一是要充分发挥好高等教育领头雁作用,我省2/3的高校布局在兰州市,据统计,兰州人才密度居全国之首(大学生占比),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300多家(含高校的重点实验室等),这是引领带动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需要集中摆布人、财、物三大资源支持核心区建设,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优质要素在省会城市高校聚势、赋能。按照部省市共建兰州大学的战略规划,支持兰州大学发挥“双一流”高校引领作用,带动全省高校赶超进位、争创一流。二是要发挥好基础教育标兵作用,以领航计划、优教行动、卓越高中计划等为抓手,引导项目、师资等资源要素向核心区汇集、聚变,支持兰州打造一批品质学校。三是要加快推进次核心区建设,河西、陇中和陇东南地区也要以主城市为主体,布局试点,打造片区内的教育核心区,在区域内形成“主轴”带动集群的发展模式。

八、以民生实事为托举力,努力实现教育发展基础提档升级。近年来,我们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民生实事项目的实施,破解了一些民生难题,不断增进了群众福祉,农村学校有了教师的暖心住房、中小学有了学生的营养食堂、主城区增补了一些新的学位,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所盼的实事,就是我们奋力前进的大事,今年我们要在“大民生、新引擎”两个提升点上抓落实:大民生,就是要用“小实事”托举“大民生”,4年“温暖工程”“周转宿舍”等项目的实践证明,民生实事仍然是筑牢教育发展根基的重要动力。各地要增强从民生上抓教育的自觉性,聚焦短板弱项,认真梳理、谋划、实施一批办实事项目,创新性解决问题,用民生实事托起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新引擎,就是要把民生实事打造成支撑教育高质发展的新引擎,优化民生实事结构,办好“建宿舍扩食堂增学位”“厕所改造”“同步课堂”等民生实事,关键是在“补齐”的基础上做“提质”的文章,以实事带动项目、以项目带动资金投入体系进一步优化,抓配套、抓更新、抓改造,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达标,使“基础强”的底色更加鲜明、“功能优”的成果更加丰硕。

九、以打造特色品牌为出彩点,全面提升甘肃教育的光彩度。与东部省区相比,我省教育体量小、投入少、底子薄,理念上“换道超车”、措施上“打造品牌”、目标上冲刺“单项冠军”,是成功经验,也是重要抓手,今年我们要在“首创、释能、出彩”三个关键字上出新招:首先要鼓励支持首创,总结学前特色绘本、互联网+支教、中职能力提升突破项目、新文科行动等先试先行的成功做法,找准切入点,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锐气勇气创新性开展工作。其次要推动释放最大效能,把示范区、试验区和试点项目与整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延伸平台、拓展势能、增添动能上下功夫。要聚焦教育部年度重点工作,争取在若干事项上探新路、做示范、创经验。再次要推动优势品牌出彩,在擦亮“优教行动”“高校联盟”“岐黄学院”等品牌底色的同时,激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的活力,谋划推进“校企共生融合发展创新港”“甘肃核产业研究院”“现代丝路技能(甘肃)培训学院”“甘肃省国家教育考试命题基地区域中心”等建设,用优质品牌提升全省教育光彩度、增强甘肃教育在全国及“一带一路”沿线的影响力。

十、以人才“聚陇”为根本点,全面提升高校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问题是制约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扭转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高层次人才匮乏且流失严重的局面,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措施,今年我们要在“优化机制、营造环境”两方面做好人才工作:优化机制方面要超常规支持兰州大学成为人才“蓄水池”,调整人才引进工作机制,为兰大吸引、聚集高层次人才开设绿色通道,建立人才进兰大“直通车”制度,支持兰大成为我省高校“人才特区”、树起一座人才资源“聚陇”的高峰,用高峰带动省内其他高校形成人才聚、用、培的高原。营造环境方面要支持高校发挥好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主体作用,协调支持高校落实人才政策、完成引才计划,着力搭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发挥作用的平台,积极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在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等方面给予高校特殊支持,让高校有更多自主权,让全省高校人力资源稳的基础更巩固、兴的势头更强劲、好的成效更明显。要着力加强高校班子建设,不断提升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能力,提升高校班子办学治校水平,为各类人才尽展其才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机制保障。

同志们,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做好今年的教育工作,政治要求更高、肩负的责任更重。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两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部署要求,以更昂扬的斗志、更顽强的作风,接续攻坚克难、勇毅前行,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细、开花结果,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答好富民兴陇的教育时代答卷。

一是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抓落实。全省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要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坚决做伟大建党精神的忠实弘扬者、践行者,始终做“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忠心拥护者,牢记“国之大者”,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标对表,切实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可行思路、转化为开展工作的务实举措、转化为检验工作成效的考量标准,确保贯彻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是要以强烈的争先意识抓落实。各级领导干部思想上要“破旧立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用新发展理念促进形成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坚决摒弃自满懈怠、甘于现状的保守思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着力破解前进中遇到的问题。 目标上要“破小立大”,提振敢于“跳起来摘桃子”的 精气神,拿出超常规的思路举措,做起而行之、劈波斩浪的开拓者,凡事谋定而动、能快则快、创新创优,以点带面解决教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境界上要“破低立高”,增强“跳出教育看教育”的意识,树立干大事、创大业的境界,增强战略思维,加强对教育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全面准确把握教育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从国家和省上发展全局中找方向、找题目、找切口,以思想的高境界推动工作向高目标迈进。 

三是要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抓落实。全省教育系统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撑起能干事的铁肩膀,把实干作为硬道理,敢打敢拼扛重活,知重负重打硬仗,干出“教育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立足目标看过程、盯着问题去发力、奔着效果抓管理,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强化对基层政策执行的指导服务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各地各校主要负责人是抓落实的关键少数,要亲力亲为、率先垂范,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事项亲自推动,重点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查。要践行一线规则,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政策在一线实施、工作在一线推进。

四是要以积极的协同精神抓落实。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谁都不是旁观者,谁都不能置身事外。教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人人事事、天天年年,若压实不了各方责任、调动不了各方力量,就不可能真正办好教育。各级教育部门要强化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理解支持,最大限度凝聚起支持和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合力。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促进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特别在经费保障、政策落实、教师编制、学校建设等方面,大家要硬着头皮、厚着脸皮去争取,推动一些制约教育发展的深层次、老大难、掣肘性、瓶颈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要注重加强与社会公众的衔接沟通,主动听取和回应各方的意见建议,统筹把握好宣传的尺度、角度和时效,讲好教育故事,增强全社会对教育的信心和理解,营造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

最后,我再重点强调一下疫情防控、假期安全和值班值守工作。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维护学校和师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完善校园突发疫情处置预案,建立健全“预判、预警、预防、预演”机制,加强假期24小时值班值守,做好寒假期间和春节开学期间的各项保障和准备工作。各地各校要严格按照省上要求,保障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健康安全的新春佳节。

今天是小年,我在这里向大家拜个早年,祝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新春愉快、身体健康、阖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