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培训管理案例  > 正文

以行走打开思政新局面——大理州实验中学“行走的思政课”课程建设探索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赵红娥 发布时间:2023-03-15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系列重要论述为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做好党史学习教育,云南省大理州实验中学的思政课程建设进入新时代,“行走的思政课”成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课程体系概述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校内外“行走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校外“行走的思政课”体验,让教育更加“灵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学校统筹规划高中三年的校外“行走的思政课”课程体系,科学有序组织校外“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围绕不同主题,拟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线路。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校外活动课程,让思政课更加“灵动”。

一是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行。充分利用大理州内红色资源,开展好“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活动,讲好红色故事,强化师生对红色基因的历史记忆,增强师生对红色基因的认同感,推动红色传承教育走深走实。通过活动的组织实施,学生们了解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认识,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从中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

二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行。师生走进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洱海生态廊道等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活动。通过活动,涵养家国情怀、砥砺奋斗精神,坚定师生们“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决心。通过亲身感受大理洱海治理及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激发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造福人类的责任和热情。

三是开展“民族文化博览”行。师生前往大理州博物馆等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开展“走进历史文化,激扬家国情怀”主题活动,激发师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前往大理市喜洲古镇、剑川县沙溪古镇、云龙县诺邓古村、洱源郑家庄民族团结示范村及其他民族聚居村镇,以及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地,进行现场体验学习,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共建共治共发展,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爱国精神根植于各族师生心灵深处。

四是开展“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行。师生到农村、工厂等地参观调查,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地、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实地调研,师生切身感受到脱贫攻坚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感受到乡村振兴、家乡的可持续绿色发展对广大青年的使命召唤。

五是开展“学习榜样 立志报国”行。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榜样活动,学习各行各业榜样人物深厚的爱党爱国情怀,学习他们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在投身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书写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的崭新业绩。

六是开展“防震减灾 安全发展”行。到地震局等地参观体验,了解各类灾害形成的原因、防范措施等常识,学习和掌握灾害发生时的逃生技能,增强忧患意识、防灾意识、安全意识,树牢珍爱生命、安全发展理念,形成学会生存、学会感恩、学会坚强的品质。

通过系列主题线路的体验学习,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小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远大理想。

校内“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让教育更加“厚重”。作为一所深度融合普通高中、艺术、体育教育为一体的特色化高中,学校充分发挥多元化教育资源优势,整合校内艺术、体育、劳动等课程资源,通过各学科的深度融合,做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思政,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通过各类活动课程的研发与构建,全面挖掘了“行走的思政课”育人功能。

一是思政课程自身的创新与实践。学校认真落实统编教材教学,着力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习近平总书记金句选编》校本课程,朗朗上口的习近平总书记“金句”深受学生喜爱,课程成为学生最为喜爱的热门“金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促进了教师的深度学习和钻研,全面提升了课程实施能力,真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到了实处。

二是艺术、体育、美育课程思政化的创新。学校书法选修课程通过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相关学习材料为书法作品创作素材,全校师生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学校百人合唱团全新改编了《唱支山歌给党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脍炙人口的经典红歌,同时结合大理民歌的丰富资源,让红色经典、乡音乡情歌声每天都能在校园飘荡。美术教研组深挖红色元素,结合“四史”讲解,让学生了解红色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师生以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伟大形象为背景进行相关创作,形成了《施滉在莫斯科》《祥云三英烈》《王德三》等优秀作品。体育课程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元素,通过系列选修课程的开发,形成了“八段锦”健身气功操、白族霸王鞭、“唱响红歌、舞动啦啦”等大课间项目。

三是打造“校内思政”育人环境。学校充分发挥黑板报传统宣传优势,将黑板报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在学习教育中,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得通过黑板报直观呈现出来,特别是在重大节日,通过主题板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思想政治教育有“形”更有“型”,有“学”更有“行”。在校园内建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党史文化墙、国学文化墙、习近平总书记金句文化墙、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文化墙、古诗词校园牌,通过有形的亮色教育和潜移默化的熏陶,让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做到行走于校园就是置身于思政教育。

四是以“六个一”校本思政活动课程实施常态化的思政教育。“六个一”校本思政活动课程包括每周一次国旗下的微宣讲、每周一次主题班(团)活动、每周学唱一首红歌、每周一次集体劳动、每周观看一部红色电影、每周观看一次《新闻周刊》。通过“六个一”沉浸式体验学习,不断引导全校师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课程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校内外“行走的思政课”发挥了重要的育人功能,通过课程学习和体验,学生的思想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实现了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

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校本课程的有机拓展,师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通过校内外“行走的思政课”系列活动课程的开展,创新了思政课教学模式——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模式。

“行走的思政课”激发了师生活力。自从校内外“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开展以来,校园更具活力,师生的精气神提振了。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情实感得到充分表达;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和人类为保护家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孩子们对生态发展、生命科学的认识更加深刻。全体师生以饱满的激情、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真正实现了思政课程入脑入心的育人成效。

“行走的思政课”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行走的思政课”活动的开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在培育社会主义新人中凸显了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中央党史学习教育第七巡回指导组对学校的育人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先后有来自各地的学校到校考察学习,周围的学校把思政课上到了大理州实验中学。作为思政课改革示范教育基地,学校在全州、全省范围内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行走的思政课”以思政课为基本内核,用行走悟思想、以行走开新局,不仅打开了思想上的新局面,而且营造了学校教育的新气象,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有力改善了育人环境,有效促进了学校育人方式的转化,并结出了丰硕的育人成果。

(作者赵红娥,系云南省大理州实验中学校长)(《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2年第2期)